公司新闻

闽东之光丨郑承东:一个人爱赢体育APP下载的翠郊

2023-06-28 09:38:1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公元1748年,农历乙丑年,清乾隆十年。这一年,乾隆皇帝在香山大兴土木,筑墙为园,命名静宜园。这一年,一座江南最大的单体建筑在南方的福鼎翠郊小镇落成。这大厝,占有二十多亩地,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。主要由3个三井庭院并列而成,共有24个天井、6个大厅、12个小厅。布局方方正正如棋盘。这么复杂而又宏大的格局,如何选址、设计就显得尤为考验智慧。

  中国古建注重堪舆学。当年,为了建这栋大厝,吴家主人花了近4年的时间,才选中了现今的这块风水宝地。大厝大门朝东,前是鱼池,形如玉腰带,意财水环绕。堪舆学素重左青龙,右白虎。大厝两边的山形如左右手环抱,正合此意。右手边公路下还有一条溪流,翠郊大厝就这样依山俯水而建,碧水青山,惬意自然。

  吴家主人虽然是财大气粗,但对大厝细节品质的讲究也是费尽心机。因此,建这座大厝时,大都以石雕、木雕动物花草的谐音来寄情于大厝的物件。柱子上麒麟石雕,侧边门的八仙人物雕刻,还有十二条天井边缘装饰的石条都是从浙江永康运来,精雕细琢,刹有质感。而整座宅院花窗上的蝴蝶与蝙蝠木刻,延续三代工匠,都是用手工雕花装饰,没有重复。中国雕刻艺术在明清至巅峰,翠郊吴家大厝用木雕装饰整个宅院,用浮雕雕饰青石、石凳、柱石、楹联与围栏,还用竹雕各种花样笔筒、笔插、联插,灰雕立体壁画更是惟妙惟肖。如今观吴家大厝,冠以中国南方雕刻艺术展览馆的美誉也是名副其实。

  福鼎界闽浙之交,或受江浙一带海派文化的影响,生活大都讲究精细。福鼎女人的穿戴或化妆是精细的,福鼎美食的口味也是精细的。因此,这座大厝的很多细节都处处透露着主人的心思缜密,也不是没有缘由——

  封火墙又是防盗墙,封火空斗墙内夹嵌竹条木条,盗贼即便撬开砖,也碍于竹、木条镶嵌而无法钻进。

  宅内三十六个天井、七十二瓦通的屋檐雨水通过地下通道旋转洄流到第一进两侧天井,最后汇聚于鱼池,作防火之用。

  一层房间的底部悬高,木条格子装饰,通风防潮湿。二层花窗下均有一块活动板(房中也有),打开活动板即是暗通道,通道相通连。隔热、通风、防潮湿,又可作杂物间。

  这大厝还设计了三进布局。第一进为单层,二进、三进均为二层楼房。第二进楼上是小辈结婚用房 ,第三进楼上为主人、长辈和贵宾用房。左侧房为未婚男丁房,右侧房是小姐闺房。

  建大厝时,遇到的最大难题是:这座大厝有360个柱子,按当地习俗,建房子必须按时辰同时立柱上梁,这在人力调度上可是大难题。大厝主人想了一个很好的点子:从外地请了两个戏班子来连唱三天,还给看戏的人免费提供伙食,这可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一大批人来看戏。等到了上梁时辰一到,吴家人吆喝一声,那些白看了三天戏、白喝了三天酒的乡亲们,自然情难却,也只好听主人的指挥调度,各自站好位置,等上梁吆喝一喊,众人便齐刷刷地将360个柱子按时辰立了起来。

  如此豪宅,花了十三年建设才落成,在当时的南方一隅算是宏大工程。主人对建筑品质精心雕琢,对儒释道文化和乡村人情通达运用,令这座大厝处处散发着中国古建天人合一的智慧之光。

  当然,落成时间有几种说法。建于乾隆十年(1745年)说,其理由是在“文革”时期,在打扫楼房正梁时,发现梁上有红绸布,上书上梁时间:“乾隆十年”。还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,出自《吴氏宗祠》记载:翠郊宅卜定基于咸丰辛亥(1851年)。

  大厝一落成,这家主人便雇了个丫头专司一项既简单又繁重的活——每天开、关大厝所有的窗户。按当地老百姓的说法:吴家大厝够大,够气派,不仅房间多的像茶米一样,连窗户多的数也数不过来。这里有192个房间,楼下每个房间有三扇花窗,楼上每个房间有两扇花窗。这样算来,单单花窗就有1000多扇。每扇窗都是双重推拉型的:外层花窗,既可通风、采光及防潮,从里看外,一览无余,从天井对面窗往花窗里看,又不甚了了,再加内层户板关闭,私密空间便自成一体。

  那时的建筑都有内藏文化:各进中厅大堂门平时关闭,只在重大节日、迎贵宾、明媒正娶时,才可打开;无论是家人或访客,平时只能从旁边喜门出入,而不能从大门直透主大厅。女眷不能随便进入大厅,只能在厢房出入,有事找老爷只能在内厅见。小姐活动场所主要在闺房、楼上厅堂、楼上走廊。而走廊花窗却可以窥视楼下大厅、小厅、天井、小院的一切动静。这也为小姐多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。相亲时,长辈在大厅接待客人,男方言谈举止,楼上花窗内的小姐可以看、可以听,以便后面做决断。

  福鼎的姑娘大都长得水灵,打扮也是精制,因此每天丫头开窗的时候,那一扇扇的花窗都是一道道风景线。但要每天开、关大厝所有的窗户,可不是件风花雪月的事。每天早上,等丫头将一千多扇双重花窗全部打开,已是到午饭时间。一吃完午饭,丫头还得马不停蹄地开始关窗,直到晚餐时间,才能完成一千多户窗的关窗动作。

  幸好整座古宅共有八条楼梯可以上下。两侧各有三条,后院两条。二进、三进楼上房间均由穿廊、回廊互相连通,丫头从任何一条楼梯上去,都可能绕二层一圈。丫头走累了,歇息的乐趣便是偷窥楼下大厅的人客往来,而楼下的访客却见不到她,也自是一乐。

  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凭空矗立起一座豪宅,自然引起当地老百姓的关注。乡里乡亲大都进不了大厝,要一探究竟只能隔街相望,这就显得神秘,就有口口相传的传说,就愈加显得迷雾重重。负责开关窗的丫头每天从二楼看宅外街坊邻居指指点点,刚开始还觉得有面子,后来也烦了,开窗时也懒得多看他们一眼。但听多了,也大概知道街坊邻居大都在议论吴家哪来这么多钱建这座大厝。

  丫头还知道,主人对四个孩子也是一视同仁。有些富豪手中有了钱,便愈加抠门,厚此薄彼。但他不是,他为4个儿子豪掷千金,分别建了4 座大厝。

  对这四座大宅的命名,他也很用心、很讲究,刻意用了《易经》中乾卦的卦辞“元亨利贞”,将四座大宅院分别封为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,按卦辞意为:“大”“通”“顺利”和“正”的意思。吴应卯既是乡绅,又为儒者。为父爱子之心,寄予卦辞,落于宅名,别具一格。

  爱赢体育官网

  翠郊大厝就是“贞”房,是他小儿子的居所。其它三座分别在枯荣县的凤岐、福鼎市的点头和磻溪,相距有二十多里地。吴应卯耗资64万两白银建了这座大厝,按当时的一两白银等于现在人民币200元的购买力计算,吴应卯便是花了一个多亿人民币,建了这栋大厝。

  一说是吴家祖先勤劳、仁德,感动天神,天上掉“契纸”致富。这是吴氏家族对外的一致口径,代代口口相传;

  二是相传吴氏家传有宋朝宋徽宗真迹。这意思是说,吴氏祖先原为朝廷高官,为躲避宫廷内斗,而隐居翠郊;

  三是传说吴家在清初意外得到一笔巨额之财,后以此发家,经营多种生意,而成富豪。

  吴应卯做雨伞架起家,赚了第一桶金,便在福安、福鼎、霞浦买田地,收地租。后来,吴氏家族用收地租的钱开始经营茶叶生意。到清乾隆年间,吴应卯的茶经越唱越响,便在当时的闽东首府——福宁府开茶庄、茶楼,生意也愈来愈红火。

  这种说法很励志,也不无道理。数百年来,白琳都是福鼎的茶叶重镇。在清光绪版《福鼎县乡土志•户口》记载:“福鼎出产以茶为宗,二十年前,茶商麇集白琳,肩摩毂击,居然一大市镇。”

  吴应卯发家后,在笔架山下开设了一座私塾,请了教书先生,当地的小孩子都可以免费去学习。

  一说吴家大厝有鬼。对于这种说法,负责开关窗的丫头是惊吓的。尤其是冬天风寒地冻的傍晚,她都要早早地把一千多扇窗户都关了。要不然,傍晚时分到二进中厅,地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女子的身影,中间门槛下阴影部分是脖子,两边是肩膀部分,底下盘腿而坐。人影很大,几乎占了整个厅面,而人影的头部却在门槛的里边。丫头细思极恐。

  原来,相传建房时,吴家女主人十分善待工匠,尤其是泥匠。南方多雨潮湿,如果泥匠活没做细,或在敷墙面或地面时,用的是海沙或故意使绊掺盐,将来房屋的墙面或地面定会渗水受潮或漏水。所以,女主人在给泥匠做点心时,开了小灶,特意将跳鱼的肉剥下来当佐料。但泥匠多心,瞧着碗里跳鱼的肉条形不整,还以为残羹,是主人看不起他,心里顿觉憋屈。所以在中厅敷设地板时,泥匠就用掺入盐巴的三合土,铺设了女主人的轮廓。一年后,一到下雨或南风天,中厅地板即刻受潮,女主人身影轮廓神奇显现。中厅是连接一进、三进的必经之路,泥匠的用意十分歹毒,要让女主人千秋万代被人踩踏。也蹊跷,人影显现之后,吴家也确实遇到诸多不顺。

  再有一说,当地有人告吴家大厝的正门有违朝廷规制。有道是“官府衙门八字开,有理没钱莫进来”。吴家经商,无人为官,但它的大门呈八字开。官府接告,即令吴家拆掉大门,改为一字开民房格局。

  要拆掉正门,这对吴家来说,是很丢脸面的大事。中国有句话叫“有恒产者,有恒心”。中国乡绅阶层的财富历经几代积累,非常不容易,所以在乡邻间更会在意自己的声望。

  经商者在封建社会地位低贱,为了抬高地位,商人们都要想方设法谋取“红顶商人”之功名。通俗点讲就是商人花钱买来公务员的身份。这在清朝可是大行其道。为了不拆正门,吴应卯也走了这条道——

  一是买官。吴应卯用钱捐来个七品官。当时买一个七品芝麻官需要4610银两,按一两值200元人民币计算,吴应卯又耗资924000元人民币,买了个官的身份,正门就不用拆了。

  二是傍官。在大厝中厅堂墙上,挂有这样一幅刘墉题联:学会忘灿可,留诗别后见羊何。上联“灿可”是佛教祖师达摩的两个弟子慧可和僧可,佛学讲究悟道,即学成忘恩师。下联“羊何”是南朝的一对文人,一个叫羊旋之,一个叫何长瑜,两个人是亲密的朋友,经常和山水诗人谢灵运一起旅游,交流诗画。此楹联挂于中堂,或许就是想告诉吴家的所有访客,吴家主人和当朝刘墉的关系就如同“灿”与“可”、“羊”与“何”,非同一般。

  清乾隆年间,吴应卯在福宁府开茶馆,刘墉陪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时,或是忙中偷闲“走私”,他从苏杭运河乘船,顺流直达洞天福地福宁府。为消除旅途之乏,他挑了一家茶馆茗茶歇息。没想,就挑到了吴家茶馆,与主人吴应卯一见如故,品茶甚欢,从此结为挚友,书信往来不断。此副楹联即是刘墉书赠。

  刘墉是谁?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政治家、书法家和诗人。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。与这样的官二代结交,吴家朝中有人,倍有面子。谁要和吴家过不去,都要掂量掂量。

  那年的清明,我去翠郊这座大厝时,正门砖墙的青苔正被清明的雨洗刷得青绿,而青苔上滴挂着的珠帘,被阳光照射的晶莹剔透,如丫头哀怨的明眸,欲言又止,令人怦然心动。

  走进这座大厝,空气中弥漫着来自历史深处的幽香。那些文字中记载的人物都在天井里、花窗前、回廊中顿时浮现出来,就如那丫头忙碌的脚步和开关花窗时吱呀的声响,还有她的面容定格于花窗的美景,恍若隔世。

  走进这座大厝,我的眼睛被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庭院有机融合的宏大格局震撼着,而我的鼻息与唇齿也被白茶的清香充盈着,思维也因此变得异常清晰与兴奋——那些无缝对接的砖墙、那些精美雕刻的花窗、那些栩栩如生的青石浮雕,还有整栋大厝不上彩的独特审美,似乎都让我前所未有感悟着吴应卯——一个偏居江南一隅的乡绅儒者的缜密心思、匠心独运与愈挫愈奋的闯劲……

  上世纪20年代,吴家还创办“双春隆”茶行,日进斗金,巅峰时期,销量占了白琳镇的百分之七十。吴家发行的“双春隆”茶券甚至可在福鼎、霞浦周边茶区使用。解放后,国营企业登上历史舞台,吴家的茶生意便渐渐萧条,吴家族人也开始各奔东西。在散居前,家中长辈对族人说:“现在一家人不得已要各奔东西了,但我们当中只要有一个人活下来,我们吴家就不会断,会开枝散叶,后继有人。”

  一个人的翠郊,一座吴家大厝的传奇,或许就是一段中国传统乡绅励志的奋斗史。他们发家致富,诗书传家,世代耕读,更成了当地人的行为规范和准绳。而他们积累财富所建的大宅,无意中是在用建筑的语言,向后代人传递、宣示着儒释道合一的农耕文明,而生生不息……

  如今,“双春隆”又被吴家后人接棒,重新开张。他们又在这座大厝里重享祖先的荣光,续写着家族新的传奇。

搜索